两会热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打通大宗商品堵点卡点,畅通经济循环
两会热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打通大宗商品堵点卡点,畅通经济循环
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我国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今年两会期间,这一话题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……
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祖国大地处处是生机。广州、深圳、珠海通过降低准入门槛,让技术创新奔涌成潮:顺丰无人机航空运营、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等试点开通,京东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完成升级;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基地于广州南沙区建成,许多关键技术被攻克,于民营企业而言,九天揽月不再是梦。在杭州,有效打通税务、通关、外汇等监管环节堵点,为跨境电商打造便利的发展环境;在湖北,积极推行“智慧口岸”试点建设,“铁水公”等多式联运架起了通途,让企业更快响应市场需求,赢得更多发展机会;在石家庄,创新推出“跨区域协同服务”,税费事项实现线上、线下全市通办,打通了政府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真正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。另外,包括京沪浙闽粤等在内的全国9个地区被设立为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,推动相关地区在法规制定、标准认证衔接等方面深度融合。
畅通大宗商品双循环
打通大宗商品流通渠道,通过消除区域壁垒和优化资源配置,可以强化国内大循环效率并提升国际资源吸引力,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,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。
然而,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国际贸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,在传统跨境贸易结算体系中,汇率波动等问题日益突出。这种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更加明显,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汇率风险和成本压力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建议,建设数字化跨境易货平台,利用新型易货贸易的创新模式,促进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使用,同时推动中国产能“走出去”,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数字化跨境易货平台通过商品与服务的直接交换,打破了传统货币结算方式中的汇率波动等制约。平台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,实现交易的透明、安全和高效,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体系中的诸多问题。
因此,林龙安建议支持相关行业商会等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香港设立“国际易货中心”,在前海自贸区设立“深港国际易货数字化服务平台”,通过深港两地优势的结合,打造全国自贸区与国际贸易合作的示范模式。并在香港与内地产业带城市之间开通双向易货机制,打通内地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贸易结算通道。借助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的优势,推动跨境易货结算平台的示范建设。为大宗商品和中国产能“走出去”提供新的结算解决方案,同时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话语权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。此举能够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畅通大宗商品双循环。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宁波市政府党组成员叶苗向大会提交了《关于支持宁波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建议》。
“宁波资源储备设施齐备、贸易总量保持领先、产业基础支撑有力,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具有基础优势。”叶苗认为,支持宁波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,有利于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,是深化制度型开放前沿阵地的担当需要,更是提升“一流强港”硬核实力的发展需要。对此,她提出了两点具体建议:一是在宁波片区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上给予支持。二是在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全球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支持。
六六仓集团围绕大宗商品全产业链,积极融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通过构建供应链全要素数字化体系、贸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、数字金融监管仓、大宗商品交易区块链技术与仓单认证服务等创新体系,全面赋能大宗商品产业和工业小镇建设。集团业务体系涵盖大宗商品储运基地、大宗商品加工基地、大宗商品贸易中心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及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基地、平急两用城郊大仓等多个领域,形成了完整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。这一体系不仅覆盖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各个环节,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交易流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,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,降低了交易成本。
打破产业发展的堵点
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就是要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、卡点,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,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。
从一组数据的全景来看,在我国,平均每天约有1.58亿吨货物通过民航、铁路、公路、港口等运输方式完成周转,5.3亿件快递包裹被精准高效地投送到买家手中,2.4万户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,36.14万入境游客开启“多彩中国行”……这些瞩目的数字,不仅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,更彰显了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。但也应清醒看到,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了亮眼、不凡成绩的同时,一些掣肘因素依然存在。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.1%,虽比上年下降0.3个百分点,但与一些发达国家9.0%左右的水平相比,仍然偏高;各地通过比拼优惠政策搞“政策洼地”的现象时有发生,由此滋生的“内卷式竞争”“内耗式博弈”导致市场分割、要素流通不畅,招投标中的隐性壁垒也让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很难分得“一杯羹”。最典型的是电商领域,“盲目逐底”“自动跟价”催生“仅退款”“薅羊毛”等灰黑产业链,不仅压低了利润,更反噬了质量,甚至威胁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。一些规则不透明、市场流通监管环节较多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的公平性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,即使规模有了,但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配套,就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,而将是零和博弈,显然不具有效率,更谈不上质优。
“经过前期建设,全国统一大市场所面临的关键堵点、难点更加明确,重点也更清晰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韩民春说,针对这些难啃的骨头,我们要向效率要答案,由融合破难题, 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各地区、各部门的权力边界和行为底线,既要放得活、也要管得好。
韩民春分析说, 要从四个方面“亮剑”。一是在维护市场统一性和竞争公平性上,引导各地从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转变,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健全新经济新业态监管制度和信用监管机制,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执法;二是在优化要素市场配置上,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,发展全国统一的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和数据市场等,通过区域合作等方式加速融合;三是在推进流通体系的现代化上,加快物联网建设,实施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,提升货物仓储、周转、配载效率,打通“公转铁”、内河航运、多式联运、国际物流等堵点卡点,优化运输结构;四是在制度约束上,对市场干预行为划红线,建立线索问题举报处置机制,优化政府绩效考核相关评价指标,更好反映不同地区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。
效率是衡量市场作用的重要标尺,从全局着眼,融合互通,就能找到最优解。韩民春认为,重点还是要找准自身定位,深化区域分工,优势互补,减少重复引进和建设,避免“一哄而上”“一哄而散”。
展望2025年,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加速从“破壁垒”向“提效能”转型,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链、数字技术赋能和新兴消费场景,推动国内市场超大规模优势与国际资源吸引力“双升级”。
信息参考来源:大宗传媒、中国信息报等,由六六仓集团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或复制本文,请注明来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2024-09-26
2024-07-30
2024-07-29
2024-07-18
2024-07-09
2024-07-03
2024-07-01
2024-07-01
2024-06-27
2024-06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