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铁行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。随着国家《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》等政策的深入实施,AI技术已从试点应用阶段迈向全行业规模化落地,推动传统钢铁制造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在生产制造核心环节,AI大模型技术实现关键突破。宝钢股份热轧1880产线引入盘古预测大模型后,轧制力预测准确率从78%提升至83%,三条产线年增效超千万元。南钢联合华为开发的"元冶·钢铁大模型"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智能模型集群,铁水含硅预测趋势命中率达96%,板材余坯余材替代效率提升90%,重新定义了钢铁工业大模型应用范式。
计算机视觉技术全面渗透质量检测领域。河钢集团部署的带钢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实现100%覆盖率,冷轧区域退火次品率下降76%;湘钢高线厂采用8台工业相机实时检测产品质量,替代传统人工抽样检测,效率提升数倍的同时消除了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隐患。
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技术显著提升设备管理水平。宝武集团构建的高炉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炉况智能评价与预测,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%以上,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33%;唐钢新区开发的动态调度模型根据电价峰谷智能调节发电节奏,年节约电费超千万元。
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打造智能化转型标杆。中国宝武启动的"2526"工程全面部署DeepSeek大模型,在原料区域通过三维视觉技术构建"数字地图",实现堆取料机全自动化率超99%,设备能耗降低15%;轧钢区域采用智能监控预警系统,监管准确率达95%,危险区域误入事件减少95%,推动安全管理从"事后处理"转向"事前预防"。
区域钢铁企业加速智能化改造步伐。河北新金钢铁应用AI能耗管控系统,采集2000余个点位运行数据,实时优化18项关键参数,年节碳1570吨,节电量突破200万千瓦时;首钢迁安钢铁通过铁水自动分配调度模型,年节省成本7000万元,减排二氧化碳4.02万吨,展现了AI技术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。
特钢领域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。兴澄特钢构建的"铁、钢、轧、能、环、研"六位一体智能制造体系,开发100余个垂直模型,新品研发周期缩短56.6%,超纯净轴承钢疲劳寿命提升241%;华菱湘钢落地全球首个钢铁行业AI大模型,覆盖32个场景,场景模型开发成本下降20%,生产效率提升10%。
国家政策为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。《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》明确提出,到2026年建成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,培育30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,遴选3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。工信部正在研制《人工智能 钢铁大模型技术要求》等6项标准,规范行业发展路径。
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创新生态。河北省梳理钢铁生产300余个工艺环节,打造295个高质量数据集,为12道工序赋能;武安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AI头部企业合作,2025年计划新增20个以上应用场景,推动产业集群式转型。
行业协同加速技术扩散。宝信软件发布的"宝联登"工业智算云平台,实现AI全栈能力从底层硬件到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;中冶赛迪开发的3R碳氢高炉技术,实现固体燃料消耗下降20-30kg/tHM,碳氢混合煤气置换比达0.50-0.57kg/Nm3,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低碳冶炼方案。
随着AI技术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,行业正迈向"智能制造4.0"新阶段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,到2025年,AI技术将推动全行业生产效率提升15-25%,吨钢综合能耗降低8-12%,研发周期缩短30-40%,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综上所述,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全方位、深层次的方式重塑钢铁行业发展格局,从生产流程优化、设备智能运维到能源低碳管理,AI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、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。随着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和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,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将迈向更高水平,为实现"双碳"目标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信息参考:中国新闻网、中国冶金报等。
声明: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。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,须注明来源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