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欢迎来到淘钢网! 【退出】 您好,欢迎来到淘钢网! 注册
掌上淘钢

江苏钢铁行业能效新政深度解析:111 项标准重塑产业格局

发布时间:2025-08-18 15:58:16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淘钢网   1655    


江苏钢铁行业能效新政深度解析:111 项标准重塑产业格局

政策迭代:从 “双控” 到 “系统性能效提升”

2025 年 8 月,江苏省发改委正式发布《产业能效指南(2025 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 2025 版》),这是继 2022 年版后首次全面修订。对比新旧版本,政策框架呈现三大变化:
  • 指标体系扩容:在钢铁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基础上,新增公共机构、轨道交通等 9 类非工业业态能效指标,形成覆盖全产业的能效管理体系。据江苏省节能监察中心数据,此次新增的 67 项非工业指标中,钢铁企业附属物流园区、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能耗占比达企业总能耗的 8%-12%,填补了此前监管空白。
  • 能效基准升级:重点领域 35 种产品的 111 项标杆值较 2022 年平均提升 12%,其中高炉工序能效标杆值从 420 kgce/t 收紧至 390 kgce/t,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鲁尔区工厂当前水平相当。江苏省工信厅披露,该标准参考了国内 20 家能效 “领跑者” 企业的实际运行数据,确保指标可达性。
  • 分类管控机制:首次将钢铁企业分为标杆(≥30% 产能)、基准(40%-60% 产能)、限制(≤10% 产能)三类,差异化实施电价、信贷等政策。据《江苏省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计划(2022-2025 年)》配套文件,限制类产能将执行惩罚性电价,每千瓦时加价 0.1 元。

行业现状:产能规模与能效水平的结构性矛盾

作为全国钢铁第一大省,江苏 2024 年粗钢产量达 1.2 亿吨(占全国 12%),但能效水平呈现显著分化:
  • 企业梯队差异:头部企业中,沙钢集团通过氢冶金改造,2024 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580 kgce,较行业平均低 15%;而苏北地区 30% 中小钢厂仍采用 2000 年以前的长流程工艺,烧结工序能耗较《指南 2025 版》限定值高出 18%-25%。
  • 区域发展失衡:苏南地区电炉钢占比达 18%(全国平均 9%),主要得益于废钢资源丰富(2024 年回收量 1800 万吨)和电网支撑能力;苏北则以长流程为主,电炉钢占比仅 6%,导致单位产值能耗较苏南高 40%。
  • 能耗结构问题:钢铁行业占全省工业能耗的 23%,其中煤炭消费占比达 72%,远高于全国钢铁行业 65% 的平均水平,清洁能源替代空间显著。

政策影响:产能优化与技术转型的双重驱动

1. 供给侧结构调整加速

《指南 2025 版》明确 2025 年底前淘汰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,涉及省内约 1500 万吨产能(占当前总量 12.5%)。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分析,这部分产能主要集中于苏北地区的独立烧结厂和小型炼钢企业,退出后市场份额可能向三类主体集中:
  • 一体化龙头企业:沙钢、南钢等具备全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企业,可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。2024 年数据显示,省内 CR10 企业产能占比已达 41%,较 2020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。
  • 短流程转型企业:永钢、华西钢铁等已布局电炉炼钢的企业,受益于废钢保障政策(2024 年全省废钢回收率 32%),成本优势逐步显现。
  • 特种钢生产企业:兴澄特钢、天工国际等企业的高端产品(如轴承钢、工模具钢)因工艺特殊性,部分工序能效指标获得豁免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2. 技术路径选择分化

企业技改呈现 “梯度推进” 特征:
  • 成熟技术快速普及:余热余压回收、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等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据江苏省节能中心测算,此类技术可使吨钢节能 30-50 kgce,投资回收期约 3-5 年,成为中小企业技改首选。
  • 前沿技术试点探索:沙钢集团在张家港基地试点的氢冶金项目,目前吨钢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 40%,但单位投资高达 3000 元 / 吨,推广仍受成本制约。
  •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:中天钢铁建成的数字孪生系统,实现能源消耗实时优化,使能耗波动幅度从 ±8% 降至 ±3%,但系统部署成本约 200 元 / 吨钢,对小微企业构成资金压力。

3. 产业链传导效应显现

能效提升将引发上下游连锁反应:
  • 上游原材料需求结构变化:高品位铁矿石需求增加,据 Mysteel 数据,2024 年江苏钢厂进口矿平均品位已提升至 63.5%,较 2020 年提高 2.3 个百分点;
  • 节能装备市场扩容:高效电机、变频调速系统等需求增长,本地企业如无锡华光锅炉 2024 年相关订单增长 40%;
  • 下游产品结构升级:高端钢材供给能力增强,2024 年江苏风电用钢、汽车板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12%,出口量达 1800 万吨,占全国 15%。

实施挑战:成本、技术与区域协同的多重约束

尽管政策方向明确,落地过程仍面临现实挑战:
  • 改造成本压力:全行业达标需投资约 800 亿元,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在 LPR+150BP 以上,资金缺口较大;
  • 技术标准衔接问题:部分指标(如氢冶金能效)与国家标准存在差异,企业需应对双重合规要求;
  • 区域政策协同难题:苏北地区希望获得 3 年过渡期,而苏南已启动碳足迹追溯系统,政策统一性待加强。
江苏省发改委在政策解读中表示,后续将出台配套措施,包括设立 200 亿元技改基金、建立长三角能效互认机制等。行业分析显示,此轮能效管控将推动江苏钢铁产业加速向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 转型,但具体成效仍需观察技术落地进度和市场接受程度。
 

信息参考:中国钢铁工业协会、江苏省发改委等。

声明: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。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,须注明来源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